本帖最后由 三慧 于 2017-6-12 18:38 编辑

“90”后少林弟子,竟然做了一件在世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,五台山佛学对他们采访,只有敬佩!
送大家个礼物啊~~~亲近三宝,佛事直播,共修经咒,法师们讲法开示,《佛曰》爱好学佛的聚焦地!!!精彩内容希望你喜欢!!!
圆梦!少林僧人23天行脚1500里路
编辑:刘珍 摄像:张颖楠 全文转自五台山佛学
“90”后少林弟子,竟然做了一件在世人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!
他们从少林寺行脚至五台山,路边一宿,林下暂歇,凉茶冷水,寒风冬雪,一路的艰辛终于在此终结……
五台山佛学采访到前来五台山朝拜的少林寺行脚僧团,听完他们讲述行脚之旅后,对他们的感受是只有敬佩!
从少林寺出发朝拜五台山 
在中国历史上,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传统,这是每个禅师修行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农历二月初八,恰逢释迦摩尼出家日,少林寺的7位法师、净人组成行脚团,效仿先贤古代,发愿前往佛国圣境五台山,游方于金色界黛螺顶,拜谒无上智慧文殊师利大菩萨座下。

少林寺——五台山,1500里的路程, 对于交通便利的今天,飞机飞一个小时,高铁3个小时,开车全程高速8个小时。
师父们却坚持选择了最传统的方式,行走23天,来完成心中最遥远的梦想。

本次行脚僧团依佛制如法如律行脚: 1、严持戒律 2、全程托钵乞食 3、不入白衣舍(百姓居民家) 4、持金钱戒(全程不受金钱供养) 5、过午不食(过中午不受食供养) 6、时间限制(走到为止) 7、全程徒步1500里 8、本次行脚只带发心净人

行脚路线
二月初八佛祖出家日少林寺起香
少林起——偃师市——济源市——晋城——泽州县——高平市——长治县——长治市——潞城市——黎城县——左权县——和顺县——昔阳县——平定县——阳泉——寿阳县——盂县——五台县——五台山终
行脚僧大多年龄为“90”后 
▲ 这群大多年龄为“90”后的法师,从未有过行脚经历,对他们而言,一路将充满着种种未知。领队的延韸法师说,大家刚出寺院的心情激动兴奋,难以言喻。

▲ 第一天没走多远,他们就看到了路边小动物的尸体,行脚僧拿起手中的方便铲,安葬了这些动物,为它超度,众生平等,阿弥陀佛。

化缘的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,他们吃了多次闭门羹,这是化到的第一钵饭食,无比感恩。
法师们乞食的时候,左手持禅杖,右手托钵。
乞食不能进村民家中,一般在一米开外的地方,不能挑食。
门开后,师父会说阿弥陀佛,菩萨慈悲,请您布施点儿素食可以吗?
无论对方是否布施,都要感恩,怀感恩的心。
不怕吃不好,就怕没水喝

▲ 这个时代,每个人摸爬滚打艰辛的生活着,有些人被欺骗过,辜负过,选择了在内心筑起了厚厚的心墙。在本不缺吃喝的当今,行脚僧为讨一口水、一顿饭,却无比艰难。
在行脚的前几天,法师们吃了无数闭门羹,受了不少冷眼。
“记得是第三天傍晚,我们杯子里已经没有水了,大家去外化缘。”法师说,他们连续敲了两家门,都没开。当敲开第三家门时,夜色朦胧,主人被他们的“奇异”穿着吓了一跳,立即开门放狗,还好法师们站着没动,才没受到危险。随后主人赶紧把门反锁。
下面是法师与随从护法的对话,充满着禅意。
“师父,那人真的很坏,他怎么能这样,不尊重师父,佛祖一定会怪罪他吧” 法师说“那是我们做的还不够,我们修行的不够,不怪他,不怪他” “师父,难道你不生气?” “哈哈,为什么要生气?他本就没错,是我们这种宣传正信的方式太少了,信仰没有普及,以后要好好修行才是” “我还是有点儿难过” “不要过于执着”

▲ 行脚途中条件虽然简陋,仍不忘饭前诵经祈愿
“行脚途中不怕睡不好、吃不好,就怕没水喝,这种艰难感无法用语言描述。”法师说,当他们继续寻找人家时,正巧有个大爷骑车喂猪,经过反复的“证明”自己不是假僧人,才讨来几杯凉水。
还有一次路过一个小学门口,他们的僧人穿着模样,吓跑了前去上学的学生们。学生们惊呼:“少林和尚来了,快跑!”。
行脚途中,这不是个例,许多人刚开始都对他们质疑、害怕,而接触他们后,经过提问聊天,才慢慢才化去心中的误解,各自尽力供养行脚僧团。
行脚见闻坚定弘法决心
“我们出去才知道,一些骗子打着佛教旗号,到处招摇撞骗,卖佛像、售药膏,许多百姓因此遭殃,因此都躲避僧人。”延韸法师说。
但行脚法师们并没有抱怨社会险恶,而是一路反省自己,他们认为出家人没有做好弘法事业,才致使社会上骗子横行,老百姓也分不清真假僧人。
路途上,行脚僧选择止语,一方面是为了保持体力,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内心时时刻刻坚守自己的本心。他们背着四十斤的行李,全程坚持不接受金钱供养,路途艰辛,大家的脚上都磨出血泡了,但从未放弃。
第一晚的住宿,天气越来越冷,他们点了火取暖。附近村民大爷递来了一些吃的,转身就离开了。这一丝的温情,感动了每位法师,也坚信了意志。
坚定信仰感化居士路人

“行脚修行与寺院修行,差别蛮大的。”法师说,在寺院里,有师父、居士,照顾比较体贴。到了行脚路途上,一切都靠自己,包括他们的行走坐卧、一举一动,不仅仅代表个人,也代表整个佛教。
越往北走天气越冷,已经连续几天,师父们没吃到热饭了,后半夜风大,师父们选择打坐静心。
“经常是十点多睡着,半夜一点多就被冻醒,帐篷中全是水滴。”法师说,在出发的前几天,他们睡过荒地、破屋、猪圈甚至墓地……
有时候冻得睡不着,就直接半夜一两点出发赶路。

天气晴雨难料,在雨路中,师父们保持1字队形。缄默不语,脚步坚韧。
可能是佛祖的眷顾,他们一路的坎坷,慢慢迎来了回报。
行脚所到地,当地居士在雨中给师父们送了热水热饭。
小孩子问母亲“快看和尚,妈妈,这是少林的和尚吗?好厉害呀”
“妈妈,等我长大了能带我去少林吗?我要做少林小子”
供养师父们的居士越来越多,师父们磨坏的鞋子磨破的僧衣,有居士来缝补。

居士的增加,护持师父的队伍逐渐庞大,热情的大叔大妈,虔诚的跟着师父们念经,行走,热饭热水从不间断。更有热情的居士邀请师父们到家中做客,师父们婉拒感恩。

随从护法向法师说: “师父,我太感动了,佛祖定会保佑他们,善良的人真多” 师父们说“在佛祖心里是没有区别心的,只愿我们的修为能感化更多人 ” “师父,我好像明白了” “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” “这……难道再苦再难也不要紧?” “不要紧。苦海无涯,回头是岸” “那……作恶多端也没关系? ” “没关系,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 ”
三步一拜朝拜五台山黛螺顶

得知少林寺行脚僧团要朝拜五台山黛螺顶,
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、黛螺顶住持昌善法师派出护法,前往行脚僧所经地,安排食宿,护持他们安全抵达五台山。

“文殊菩萨迎一千送八百,这句话真实不虚,我们进入山西境内,越来越感受到五台山的光芒,护法、居士为我们送来生活必需品。”少林行脚僧说。

3月27日,行脚团顺利到达到达佛国圣地五台山殊像寺,他们在这里挂单休息一晚,计划第二天朝拜黛螺顶。
不巧,当晚突如其来的大雪,整整下了一尺多厚,这给行脚僧们增加了朝台难度。

“进入五台山,感觉就像是回到家里,我们沿着通往黛螺顶的台阶,三步一拜,当快到山上时,看到昌善法师竟然为我们清扫道路,当时一下抑制不住感情,顿时潸然泪下。”行脚僧说,法师如此慈悲,感动他们每一个人。

23天的行脚之旅,终于圆满。
黛螺顶住持昌善法师赶紧安排行脚僧们更换僧袍,并一起在大雄宝殿诵经回响,为众生祈福。

为了赞叹和鼓励行脚僧团,昌善法师午斋随堂作了开示,并有感而发作偈一首:
少林僧众朝五台,昔日达摩行脚来;
风雪无阻历坎坷,艰辛万苦向前方;
行至台山二月末,三月朔日拜黛螺;
清晨踏出文殊院,山川大地换银妆;
天花示喜舞清凉,曼殊加持妙吉祥;
拾阶而上双膝跪,仰望青峰高在上;
雪中匍匐稽首礼,身融大地无我相;
祈愿众生得离苦,法界有情共成佛。

对话“90”后少林僧人延韸法师
当时为何发心来五台山?
延韸法师:自身三业不清,六道寡修。修行者要多多拜访善知识。我们效仿先贤古代,以高僧大德为榜样,选择二月初八,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出发,计划一个月内赶过来。发愿后,我们坚信,无论路途有任何样的艰辛困难,我们都要克服,出家修行就应该这样。要行常人所不能行,忍常人所不能忍。
沿途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?
延韸法师:第一天我们在少林寺起香、发愿,我们就踏上这条行脚之路。行脚第一天兴奋激动,难以言喻。第一天去托钵化缘,前两次都遭到拒绝。我们没有放弃,因为做一件事情本不容易,何况修行。
行脚修行与寺院修行是否有差别?
延韸法师:差别蛮大的,在寺院里有师父们,有居士们,常住的安排,照顾比较体贴。到了行脚路途上,一切都靠我们自己,包括我们的行走坐卧、一举一动,不仅仅代表我们个人,也代表我们整个佛教。我们既然穿上这身衣服,我们就有责任弘扬如来之正法。
刚开始人们不愿意施舍,你觉得是何原因?
延韸法师:我们真正的出家人没有做好,弘扬正法应该走出去,因为社会骗子太多,老百姓分不清真假僧人。
第一天去化缘,上一个村子连一杯热水都化不到。百姓都把门锁上,不让我们进来。因为那个村子,都是老人,经常被骗。我们说只要一杯开水,不要钱,最后才化缘下。
就在这个村,有一个老人最惨的是,儿子在外打工寄给家里的2000元,都被骗完了。因为这事生了一场大病。
那时,我们才明白,应该走出去,让更多人了解佛法是什么样,起码再遇到一个出家人,大家能辨别真假僧人,不然抹黑的是佛教。
五台山佛学:来到五台山什么感受?
延韸法师:一直听说文殊菩萨迎一千送八百,这句话真实不虚,我们进入山西境内,越来越感受到五台山的光芒,护法、居士为我们送来生活必需品。
进入五台山,感觉就像是回到家里,我们沿着通往黛螺顶的台阶,三步一拜,当快到山上时,看到昌善法师竟然为我们清扫道路,当时一下抑制不住感情,顿时潸然泪下。法师如此慈悲,感动我们每一个人。
wow~ 很赞的感觉吧!快叫上你的同修一起感受哦!!!欢迎新朋友下载《佛曰》,爱好学佛的聚焦地,来者不拒!!!
随手分享 自利利他
|